无人驾驶汽车,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全国多地已有不少无人驾驶汽车从封闭路段走向开放道路,如果某天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一台车身和车顶遍布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车辆,那或许就是无人驾驶汽车。
而说到无人驾驶汽车,不得不提的就是中智行科技,作为全球首个从底层架构将5G和AI车路协同的无人驾驶公司,其核心技术骨干拥有苹果、谷歌和百度等顶尖科技公司履历,具有在中国乃至全球最早开展无人驾驶研发的经验。近日,小编来到上海市奉贤区,在绵绵细雨中,体验中智行的无人驾驶车。
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当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车智能,以美国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为首,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安全员坐在后面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今年10月份更是取消了安全员,相比国内略微先进。
至于另一种路线,则是十几年前在欧美蹒跚起步的“车路协同”。简单来说,就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际、车云“三网融合”,即车与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这也是中智行目前的发展方向。同时,基于中国在全球率先部署5G,这也将使“车路协同”这个属于中国的智慧交通路线成为可能。
与“单车智能”相比,“车路协同”的优势可以总结为四点——安全、高效、低成本、落地更快。首先在安全方面,车路协同可以做到超视距的感知,当车辆行驶在道路中,面对突然闯出的行人、障碍物等危险,它利用路边单元的传感器,将车辆感知不到的道路信息准确地传给车,为车辆抹去很多探测死角,提前感知危险,远超人脑。同时,由于路边单元可以使用市电,突破了车载能源的限制,从而可以使用性能更强劲的计算单元,使得车辆的决策能力大幅提高。再加上市电的价格远低于通过内燃机转化的电能成本,使车路协调的性价比更高。
其次,在效率方面,不同于单车智能的个体优化,车路协同是由中央计算中心从全局上来统筹优化。当你驾驶车辆或者乘坐单车智能的车辆,突然发现前方道路在施工,或者交警来干预交通状况,此时车路协同就可以通过与路边单元进行通信,及时收到这些信号并够进行调整路线,避免拥堵路况发生。据有关数据计算显示,基于车路协调,道路的拥堵情况在道路上无人驾驶车辆和有人驾驶车辆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就能降低30%~40%,如果全是无人驾驶,那么道路通勤销量有望大幅提升,更或者说彻底解决道路拥堵。
在成本优势上,我们可以算一笔账。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7亿,在车路协同下,单车设备成本若降低2万元,可节省约5.4万亿。再来算智能公里的铺设成本,以2019年全国公路总里程485万公里来算,即便每公里普通道路升级为智能道路需要80万,其成本也仅4万亿。也就是说,从长远发展来看,车路协同比单车智能更有成本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前对新基建战略极为支持,且该战略三大重要方向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业互联网都与无人驾驶密切相关,这将有效促进“车路协同”的快速发展。
诚然“车路协同”优势众多,但其核心似乎依旧离不开智能汽车本身。毕竟,无论你的体系、架构、服务有多好,产品不好依旧堪称重灾难。所以,此次中智行也为我们安排了无人驾驶汽车体验。
虽然行程路线并不长,但从起步的那一刻起,中智行出色的“算法”便深入人心,整体可以用“行云流水”来概括。不论在起步阶段,还是遇到红灯、路人或者加塞的车辆,中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可以做到十分逼近人的驾驶感受。例如在舒适模式下,车辆会开的比较温柔,一切追求驾驶平稳性;开启运动模式后,整体会更加激进,变道、超车也更加果断,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丝毫没有任何犹豫,宛若3-5年以上的老司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行驶的路线还未支持“车路协同”,但从单车智能来说,中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非常精准的识别道路标线、限速信息、红绿灯信息,即便前方无车或者遇到左转弯待转区,也能准确无误的行驶。
在未铺设“车路协同”的道路体验中,我们在偶然间却也体验到了“单车智能”的劣势。当前方有大型土方车时,庞大的车体完全遮挡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摄像头,此时即便信号灯变绿,车辆依旧处于未知状态,只有当土方车稍走远,摄像头识别到道路信号灯时,无人驾驶汽车方才继续行驶。可以想象下,如果中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已经铺设好车路协同的环境下行驶,这种情况即可完全避免。同时,这也更加深了我对其“车路协同”的好奇和向往。
正如中智行的愿景:通过“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强大的云”实现中国智慧交通。作为以单车智能起步,同时也是国内最早转型做车路协同的科创公司,中智行在无人驾驶领域拥有绝对的实力,甚至其核心指标位于世界前十。在这样的技术实力下,再加上全行业已达成共识的中国“车路协同”发展道路,通过强强联合、齐头并进,必将助力用户早日体验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智能城市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