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无人机的新航迹

性质:转载 作者:周燕虎 刘星楠 程敬尧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0-12-15 0评论

张东升教授利用无人机模型为学员讲解相关技术原理。 刘星楠摄

“快看!这是我当年做的无人机航模。”站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无人机航模俱乐部荣誉展柜前,第83集团军某无人机连连长刘邦惊喜地喊道。在他面前,是一款浅蓝色的无人机航模。机翼上,设计者刘邦和队友的名字清晰可见。

“这些挂在墙上和摆在展柜里的无人机航模,都是历届俱乐部成员的参赛作品。”作为刘邦当年的指导教员,无人机飞行训练教研室教授张东升亲身经历了俱乐部从初创到发展再到壮大的全程。

“2007年俱乐部刚成立时,大家都窝在一间小仓库里。13年过去了,现在俱乐部有了近百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实验室,遥控飞行员训练模拟器、发动机调试检测台等设备也配齐了,参赛级的无人机航模不知不觉间攒了100多架……”

听着教员张东升介绍,刘邦不由想起当年的情景:五六个从未接触过无人机航模的年轻学员,淌着汗、熬着夜,奋战在狭小的俱乐部里,把年轻的梦想送上蓝天。在这梦想的孵化器里,他们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历练的不仅仅是才干,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军人意识、打仗思维在悄然间拔节生长……

狼烟在心头燃起

学员高武至今仍记得那个令他感到震撼的周末:刚加入俱乐部不久的他跟往常一样,来到沙龙会场。

刚坐下不久,偌大的投影仪幕布上,战火“燃”起——阿塞拜疆军队用超过40次的无人机精准空袭,让亚美尼亚军队的战壕步兵、运兵车辆、步兵纵队等悉数遭到摧毁,大量士兵在空袭中瞬间丧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刺耳的爆炸声中,高武和俱乐部其他队员一样大脑高速运转。

“过去我只考虑如何让飞行路径最短,如何最大限度利用风力,对敌情考虑不足。大家看,实战中阿方的战术却是优先躲避对方火力,从而成功突防。”学员王小沣快步走向讲台,还未登台就忍不住展开了“战评”。

“我的研究方向是无人机自主侦察打击,视频中的技术手段早就在无人机上实现了。但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战,并非朝夕之功。”学员童话的话把大家的思考引向了天际。

“原来,俱乐部里不仅教我们知识,更点燃了我们心头的狼烟。”听着学长们的“战评”,高武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战场这么近,他不由在想:如果那些无人机属于我们,我该怎么打?

高精度的定位和火力打击手段,无人机侦察打击的飞行路线和战术动作,寻找地面部队的反侦察空袭对策……随着俱乐部学员们的“战评”渐入高潮,高武不由想起了老队员们的另一句话:“考试时,我们最怕答案和别人不一样;在这里,我们却最怕听到和自己一样的声音。”

看到高武,教员张东升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指着周围的老队员们笑着说:“他们刚加入俱乐部时,也和你一样,作为教员我会陪你们走一段路程。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旦你们学会了选择课题、学会了面对挫折,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尝试实践,我们就会彻底撒手。未来能走多远、能飞多高,就靠你们自己了。”

环顾俱乐部里四处悬挂的无人机航模,凝望荣誉展柜里摆放的一座座璀璨的奖杯,翻阅展板上贴得密密麻麻的研究报告,高武知道,这里凝结着大家的心血和“战果”,延伸着大家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他暗下决心,争取有一天,能够像老队员们一样,把自己亲手设计的无人机航模摆到俱乐部,放飞到战场。

比奖杯更重要的是成长

当无人机沿着预定轨道平稳落地时,计时器定格在4分01秒,学员贾寅将中国飞行器设计挑战赛航模滞空项目一等奖的桂冠稳稳收入囊中。

参加中国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精准投放项目比赛,学员刘圣东却沉浸在失败的情绪里:冠军奖杯近在咫尺,但没想到跨过这一步难如登天。

挑战赛上,由于当天气象条件不好,飞控程序稳定性不佳,刘圣东自主设计的无人机航模在自主侦察投放弹药时,比以往慢了0.3秒,导致模拟弹药偏出了目标区5厘米,最终和冠军奖杯失之交臂。前期的通宵达旦、艰辛付出,此刻都随着冠军奖杯的旁落而化作泡影。

“比奖杯更重要的是成长,面对失败的勇气和重整战鼓的信心比金子更珍贵!”看到刘圣东满脸的沮丧和不甘,指导教员张东升这样安慰他。

其实,经受过挫折和失败洗礼的,不只是刘圣东,绝大多数俱乐部成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几个月前,接到参赛通知,杨议宁就开始琢磨起了参赛作品。“无人机在空旷地域可以自由飞行,如果遇到树高叶茂、荆棘密布的丛林地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因为剐碰树枝而发生事故。”灵感顿现,杨议宁和队友一起精心设计出了一款飞行器飞行保护器。

为了练就过硬的无线电测向技能,杨议宁专门找了一处密林进行训练。蚊虫的叮咬、潮湿的天气,虽然给队员们带来了极大干扰,但大家并不在意。他们眼睛里只有那时而呼啸升空、时而俯冲直下、时而盘旋绕行的飞行器。由于方位难以辨别、导航信号极弱、树木虫鸟密集,飞行器经常发生剐碰,好几次差点坠毁,逼迫着杨议宁对飞行保护器反复进行改良。

“真正走向赛场,心情反而比较平静。备受煎熬和折磨的,就是一次次面对失败,又不得不一次次地奋起,只为采撷到天边那朵绚丽的云彩。”有过多次参赛经验的杨议宁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瑞典航模对抗赛国际团体优胜奖、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创意作品组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相比于这一个个沉沉的奖杯,张东升更在意奖杯背后一个个学员的成长。

俱乐部是梦想的孵化器,而不是夺冠的保险箱。每次比赛拿奖后,学员贾寅总会告诫自己第一时间将心态归零,重新开始。“一群人,有那么一段时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无旁骛地努力,简单而纯粹,幸福而珍贵。”在和队员们一起奋战的日子里,贾寅明白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最有力量。”

服务实战才是硬道理

“我们当初设计这款排爆无人机航模,就是在学习杜富国先进事迹时,既为他的英勇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在思考能否用无人机航模对复杂地域进行排爆……”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和专家评委,手臂裹缠着刚刚打好石膏的学员陈默鑫,带着俱乐部集智攻关发明出来的排爆无人机航模,站在了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决赛场上。

“爆炸物在无人机机械手的操作下顺利引爆,但无人机的旋翼因为操作大意而突发停转,险些引起坠机。当时我距离最近,赶紧冲了上去。虽然多了一块石膏,却换回了这项发明!”看着大屏幕上险象环生的镜头,听着陈默鑫看似简单的介绍,评委们不禁被他的那种执着所感动。

“服务实战才是硬道理,花架子生成不了战斗力。”为论证最新设计的排爆无人机航模在极端条件下的操作稳定性,陈默鑫和团队一起来到了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进行反复试验,拿到了极其珍贵的一组数据。而那种缺氧的感觉,至今让他难以忘怀,换回来的则是全国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创意作品组一等奖。

飞行控制训练模拟器、水火箭推进器、察打一体无人机平台、满足各级演训任务的模拟靶机……每次走进俱乐部,陈默鑫内心都会升腾起一股自豪感,俱乐部的许多创新成果在部队作战训练中开花结果,一批无人机航模“新秀”正在成为新型作战训练力量的生力军。

曾和陈默鑫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杨冬阳,今年毕业分配到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任职。第一次巡逻在辽阔漫长的边防线上,细心的杨冬阳发现,巡逻沿途存在悬崖、山涧、陡坡等不少死角盲区,靠人力根本无法抵近搜索。有官兵这样戏谑:“要是能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冬阳把每个点位和需要探查的目标,在地图上清晰地标注出来,精心设计出一条安全稳定的飞行航迹。回到连队,他快马加鞭地在自主研制的无人机航模中编入了一套飞控程序。

当杨冬阳操控无人机航模,巡逻在难以攀爬的点位时,以往一个个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目标,清晰地呈现在官兵们眼前,引起大家阵阵欢呼。

载运空投无人机航模、模拟搜救无人机航模……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新成果,一次次带着优美的弧线翱翔在蓝天,打通的不仅是俱乐部和演训场的“最后一公里”,更为无人机航模作战训练打开了一片崭新的空域。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0条评论

请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