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周岁的深圳素有着科技创新的基因,也不乏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关注。顺应着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大势、响应“新基建”号召,众多科技企业集中扎根于此,深圳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成长为一座世界领先的城市。
但正所谓“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储备不足、技术落地尚待时日的现状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日益凸显。对此,深圳市政府通过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形成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紧密联系。
「科技创新之城」加码人工智能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没有高校、科研院所支撑的深圳几乎没有任何科技资源;而经历了近 40 年的快速发展后,深圳拥有了科技巨头、产业新秀,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获得了「科技创新之城」的标签。
2015 年,国家产业政策首次提及人工智能;2017 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清晰可见的趋势是,人工智能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
【图源《 2019 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评估 》】
政策不断升级、市场热度上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了极有利的条件和机遇,而带有科技创新基因的深圳也下定了决心加码这一领域。
2012-2016 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集中涌现,截至 2018 年中,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球比例近 40%,其中深圳凭借着 122 家企业的数量成为世界第六。放眼全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聚集于北京、上海和深圳,拥有着以腾讯、华为、平安等为首开拓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深圳跻身全国前三。
“到 2023 年,建成 20 家以上创新载体,培育 20 家以上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打造 10 个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6000 亿元。”
这一目标出自 2019 年 5 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 年)》。
随后在 2019 年 10 月 17 日,科技部发函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个月后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揭牌。至此,「双区驱动」之下,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创新应用、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 2020 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热潮到来。
4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的概念和内涵作出正式解释——“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而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就涵盖其中。
而作为在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保持领先的一座城市,深圳积极响应号召,于 2020 年 7 月 21 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新基建布局初现。
深圳虽晚于北上广发布政策,但却是「后发先至」,憋了个大招。在其规划之下,深圳是唯一一个将新基建规划设定为 5 年的中国一线城市,也是唯一一个结合实际在自身框架下重新定义新基建的城市。其目标是,2025 年实现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为此深圳市区两级联动确立了首批新基建项目 95 个,总投资 4119 亿元,预计 2020 年度即可完成投资 1006 亿元。
政策明确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政策助力点,在具体实施中更加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此,深圳市政府着力于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建设和鹏城云脑拓展型项目。
鹏城实验室始建于 2018 年 3 月,作为首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首批深圳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当前已汇聚了 31 位院士、160 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而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性研究平台「鹏城云脑Ⅱ」则是由鹏城实验室与华为联合打造,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企业力量在本土科技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无疑,企业是这座「科技创新之城」的主体与核心——深圳呈现出了“六个 90%”,即 90% 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 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 以上研发投入源于企业、90% 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 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 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有数据显示,2019 年全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2700 家,累计超 1.7 万家;2019年 1-11 月,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23878.48 亿元,同比增长 10.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8190.14 亿元,同比增长 11.52%;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余年居全国首位。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重点领域,众多人工智能公司也投入到这场潮流之中,相继成为新基建主力军中的一员,最终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庞大市场将会形成。
深圳聚焦人工智能产学研用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有着蓬勃发展之势,但若将关注点集中于人工智能人才和技术落地,我们仍可发现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指出:
现阶段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37.1%,位居第一,相关论文产出量高达 141840 篇,但我国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学者仅占全球总量的 11%,科研机构仅占 5%。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人才缺口达 30 万,特定技术(如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方向和岗位供需失衡比例尤为突出。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一大发展高地、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资源主要聚集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规模占全国的 18.1%,人才供给规模占全国的 18.6%。面对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实,加大在基础研究与顶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成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一大关键。
而在技术方面,也不乏算法在数据集上的表现不错,实际上却难落地工业界的问题。只有技术和场景紧密结合,解决实际痛点,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彰显。
基于此,深圳市政府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产学研用,毕竟发展产业核心在于发展技术,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不断协同。
2019 年 8 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人工智能大赛拉开帷幕,大赛立足国际视野,希望通过“AI+4K HDR”与“行人重识别”两大现实问题和技术瓶颈的解决,牵引人才共同推进「视频/视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权威赛事,首届大赛吸引了来自 13 个国家和地区、376 所高校、800 余家业界公司的共 3000 余支团队、4000 余人报名参赛,其中 60% 来自高校、40% 来自工业界,头部选手则是学术和企业界联合团队。
2020 年 8 月,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携“AI+无线通信”、“AI+遥感影像”、“AI+行人重识别”三条赛道再度开启,所对应的正是当下产学研用高度一体化的方向。
此次,来自清华、北大、麻省理工、牛津等 400 余所海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谷歌、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 560 家企业的 5307 支队伍、6485 名选手报名参赛。
大赛中,立足于行业痛点,选手们形成了各领域大规模的数据集,比赛中涌现出的众多有着实际应用潜力的解决方案涌现出来,至少有 65 个参赛队伍有开源意愿。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深圳市政府向两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头部选手们投入了科研经费、人才政策、研发空间等全方位的支持。
本地名企与创新人才擦出火花
基于两场大赛,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了。
在大赛的参与方中,包含众多知名头部科技企业。在拥有着“纯粹”科技基因的本土科技企业当中,产业地产运营商、2020 年大赛奖金独家赞助单位星河控股显得格外独特。
早在2014年,星河控股就开始了产业地产的模式探索——涵盖了总部基地、星级酒店、购物中心、豪华住宅等多种业态的都市综合体「星河 WORLD」正式亮相,这也是星河控股作为房地产企业向产业地产领域转型的标志。此后,星河控股开始积极、全面地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包括与新兴科技企业开展各类合作、投资一批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多地建设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星河控股副董事长、总裁姚惠琼女士将星河控股定位为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她表示:
“星河控股将继续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下,深度参与以鹏城实验室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继续投资引领未来、服务人类的硬科技企业。”
两届大赛中,众多科技企业从赛道设计到竞赛规则制定、再到全程参与评审,担任着协办的角色:
作为中国领先的在线视频媒体平台腾讯视频背后的强大技术支撑,腾讯科技早在 2016 年就开始了开辟 4K 专区的尝试。作为协办企业,腾讯科技联合鹏城实验室推出了业界首个最大规模的 4K HDR 视频重建数据集,对赛道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电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创维集团,参与了第一届大赛“AI+4K HDR”赛道的合作,希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低质量视频进行“活化”,“变身”4K/8K 视频,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生产链的发展。以科技起家、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平安集团高科技内核平安科技聚焦于产业应用,不仅参与了两场大赛,在多个流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而且也联合大赛承办方鹏城实验室,在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领域做出了实现了产学研用合作。两届大赛的“AI+行人重识别”赛道中,深圳机器视觉明星企业云天励飞首席科学家王孝宇博士作为赛道技术委员会成员之一,立足于行业痛点,向选手们提出了要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搭建桥梁、不要“鸡同鸭讲”的期待。其实,几家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之时,也渴求着优秀人才的加入,他们对优秀选手提供了正式员工招聘的绿色通道与项目实习机会,向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发出邀请,决心共同投身于最富挑战的人工智能项目。
2020 年 12 月 21 日,2020 年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圆满落幕,这一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赛已走过了第二个年头。于选手,这场大赛是与海内外同仁一决高下、加深对技术理解的平台;于行业,这场大赛是发掘创新人才和方案、推动解决痛点的途径;于深圳,这场大赛是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不断协同的体现。
如何以学促产,以产带学,深圳已给出了答案。
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