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无人机综合报道】鼠疫少见但从未消失。在我国西部的广袤地区,鼠疫防治工作仍在常态化进行。
据大疆行业应用介绍,2020 年 11 月 11 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赶赴武川县二份子村,在周围疫区巡查。防疫人员将无人机飞至 60 米高处,开始对周边三个定点监控区建模,标记鼠洞,收集数据,全程耗时不到 3 小时。
防疫人员表示,日常防疫工作中,无人机的使用,发挥了速度快、视野全、覆盖广的优势,减少站岗巡逻的人力成本,解决了监控面积大、监控难的问题,也让全天候不间断巡查成为可能。
简化流程,减少风险
鼠疫防治工作的传统外业需要先踏查后标记,十分耗时耗力。
10 名外业人员同时作业,地毯式搜寻,至少要 5.5 个小时才能走完一平方公里踏查区域。沿途放置捕鼠夹、用彩旗做标记后,工作人员还需要用手持 GPS 记录鼠洞具体位置信息。
以二份子村为例,需要监测的疫区草场面积超过 50 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是 70 个故宫大小。按照 20 人的配置,起码需要 17 天才能完成任务。
无人机航线规划
引入无人机后,可直接标记采样。以每块踏查地面积为一平方公里计算,只需飞行 30 分钟,就可获取完一块踏查地的数据。
利用大疆智图建立二维正射影像,防疫人员只需在模型上标注、统计鼠洞信息,即可计算出鼠洞密度。内业人员在大疆智图上获取每个鼠洞的经纬度信息,并发送给外业人员。后者可直接开车过去,部署鼠夹获取样本。全程耗时不到 3 小时,效率提升 46 倍。
鼠洞标记与计算
肉眼排查观测,疏漏在所难免。经纬 M300 RTK 搭载的禅思 H20T 融合负载,可见光相机像素高达 2000 万,同时具备 23 倍混合光学变焦,即使是低矮疏松的草丛中掩藏的鼠洞或翻土痕迹也清晰可见。
此外,大疆智图的二维正射影像不仅方便疾控人员对整体疫区作业成果进行验收,更极大提高消杀准确率。
鼠疫常见的传播途径是跳蚤叮咬,因此外业人员有一套严格的着装防护标准。作业时需要穿工作服、戴帽子、佩戴口罩、防蚤袜子长度要达到 60cm 以上,防跳蚤手套长度要达到 50cm 以上,但尽管全副武装,长时间在外作业,依旧存在被跳蚤叮咬、感染的风险。
外业人员全副武装,开始踏查
无人机的搭配使用减少了疾控人员户外作业的时长,保障了人身安全。复查环节,疾控人员也不用再重新踏查,直接使用无人机,就能在室内进行查看、标注。
全天候作业,巡查宣传两不误
由于疫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
为确保人畜无法进入踏查区域,防疫人员每隔十米就打一个水泥桩,用铁丝网围起,并在踏查区入口立下警示牌。在踏查区域村落交界处,撒上石灰粉作为隔离警示边界,禁止人员通过。定时定点在踏查区周边巡逻,防止人畜接近。
但人力有限,牧民擅自闯入禁区,私自违法放牧现象屡禁不止。现今,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偏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作为旅游景点也逐渐被开发,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些地区,也增加了鼠疫疫情发生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
鼠疫禁区
这对基层巡查工作提出严峻考验。相对于传统的“白天蹲点站岗、地面开车巡查”的方式,无人机高空巡查速度快、视野全、覆盖广,机动性强,减少了站岗巡逻的人力成本,解决了监控面积大、监控难的问题。
无人机极大解放了人力,经纬 M300 RTK 续航时间长,还配备快充充电箱,可实现无缝轮转作业。搭载热成像相机,夜晚依旧可以巡查。
禅思 H20T 带有红外相机,夜晚仍可巡查
与此同时,无人机还可搭载喊话器,低空巡逻,喊话驱赶。
日常状态下,还可以对鼠疫踏查区周边居住的农牧民进行鼠疫防控知识宣传普及。
科技助力,监测体系升级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大流行,累计造成约 1.35 亿人死亡。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因此鼠疫又称“黑死病”。1347-1351 年大规模侵袭欧洲的黑死病, 死亡率高达 30%,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
现如今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并没有消失。我国现有 11 块鼠疫疫源地,类型多达 12 种,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区,是世界上鼠疫疫源地分布最广、类型最复杂的国家。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经纬 M300 RTK 无人机进行巡查
鼠疫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长期坚持。新时代,加强鼠疫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鼠疫监测体系,对疾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无人机构建的数字化、智能化踏查方案,为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精准研判带来更为安全高效的业务流程优化。确保外业施工精准高效,有效提高了踏查工作效率,减少接触风险,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目前,在内蒙古,无人机已经作为常态化工具投入到鼠疫防治的持久战中。